你有聽過天葬嗎?這個儀式有什麼樣的魔力,讓一個研究蟲草交易的人類學家逐漸捨棄每日駐守在清晨市集,擺著正經事不做,選擇登上天葬台展開一天,甚至看天葬成癡,田野工作期間,大約見證了25場的喪禮。
事實上,藏語中並沒有漢語「天葬」的對應詞彙,藏文則普遍使用བྱ་གཏོར་一詞,意為「施鳥」,詞意符合人們對此的表面印象—由禿鷲撕碎屍體啃食殆盡—內涵則是蘊藏著佛教佈施、利益眾生的思維。天葬師在這個儀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以俐落的刀法切開屍骨、指揮禿鷲、最後處理剩餘骨片,再度拋擲給飢餓的禿鷲們飽餐。這個過程極度仰賴天葬師和助手的技術及細心,萬一骨頭敲的不夠細緻,遺留在地上沒讓禿鷲吃淨,家屬會為此感到不悅,殘餘對於亡靈並不是好事。當地人們經常面露驚奇地訴說自己曾親眼目睹或聽聞禿鷲不願食用屍體的奇聞軼事:「牠們死都不吃」,或屍體已經分解完畢卻不見任何一隻禿鷲從天而降,這意味著死者生前為惡,天理不容,就連禿鷲都會嫌惡吃他的肉。
「身體不過軀殼、旅館,而靈魂已經不在了」,因為靈魂不在,眼前的軀殼與動物無異,只是皮囊,所以要妥善餵給禿鷲飽餐,「生前利益眾生,死後也餵飽生靈,為來世積福德」,這最後的施捨貼切地反映藏人對於葬禮的基本觀念。正是如此,這絕非恐怖的分屍場景,而是一種超然豁達的生命觀。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841